深度学习
不解释就弄不懂的事,意味着怎样解释也弄不懂。
——村上春树
请注意,本章也许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因为它将为你提供关于区块链的基础解释。本书想要给你提供一个区块链潜力的整体观念,而本章就是关键的第一阶段。
理解区块链并不容易。在你能赞赏它的潜力之前,你必须了解它。除了技术上的功能,区块链还有更深层次比如哲学、文化甚至思想上的基础,而这一切需要你来理解。
区块链并不是打开即用的,除非你是软件工程师。区块链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让你使用的其他产品变为可能,哪怕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区块链在背后的支撑作用,就像你在上网的时候,不了解上网本身的复杂性。
一旦你开始尝试自己设想区块链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又没有持续地真正理解它,那么你还没有能够成熟地利用区块链。
就我而言,我认为理解区块链背后的知识,要比理解它的应用更简单。就像学开车一样,我能教你开车,但并不能 预言你会把车开到哪里去。只有在你了解区块链能做什么,并且结合你自己所处的行业或者环境,你才能知道区块链能给你带来什么。当然,起步之前,我们会一起 通过路考和车道测试,来为你提供正式上路前必要的知识。
中本聪的论文
当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万维网发明者)在1990年创建了第一个万维网(World Wide Web)网页的时候,他写道:“一旦我们通过万维网连接信息,我们就可以通过它来发现事实、创立想法、买卖物品,以及创建新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在过 往时代不可想象的速度和规模来实现的。”
伯纳斯·李在他简短的声明中,还同时预言了搜索、出版、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能和这种先见之明相提并论的,就是中本聪(Satoshi Nakamato)2008年发表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1],这篇论文被认为奠定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发明的基础。
这篇论文的摘要部分,描述了比特币的基础,并且解释了它的首要原则:
● 一个纯粹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应该使得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方,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金融机构。
● 不需要授信的第三方支持就能防止双重支付。
● 点对点的网络环境是解决双重支付的一种方案。
● 对全部交易加上时间戳(timestamaps),将它们合并入一个不断延展的基于哈希算法(hashing)的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简称POW)的链条并作为交易记录。除非重新完成全部的工作量证明,形成的交易记录将不可更改。
● 最长的链条不仅将作为被观察到的事件序列的证明,而且被看作是来自CPU计算能力最大的池。只要大多数CPU的计算能力不是被合作攻击的节点所控制,那么将会生成最长的、超过攻击者的链条。
● 这个系统本身需要的基础设施非常少。信息尽最大努力在全网传播即可,节点可以随时离开和重新加入网络,并将最长的工作量证明作为在该节点离线期间发生的交易的证明。
如果你是一位非技术专业读者,那么上面的黑体字部分,已经能够让你掌握区块链的要点了。请再次阅读以上观点,直到你从内心承认中本聪的逻辑顺序。我是说真的。你需要相信并且接受,无须中心化的干预或者牵线,只要让网络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就能实现有效的点对点交易。
重新解读一下中本聪的论文,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 点对点电子交易。
● 不需要金融机构。
● 加密证据而不是中心化的信用。
● 信用存在于网络,而不是某个中心机构。
可以看出,区块链是隐藏在比特币身后的技术创新,并使得比特币成为可能。在熟悉了中本聪的简要介绍后,让我们再深入了解区块链3个不同但互补的定义:技术角度、商业上的,以及法律意义上的。
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是一个后台数据库,维护着一个可以公开检视的分布式账簿。
从商业上来说,区块链是一个交易网络,能够在不需要中介的情况下,在个人之间实现交易、价值和资产的转移。
在法律意义上,区块链取代了传统的信用实体,能够确认交易。
技术:公开的分布式账簿的后台数据。
商业:个体之间价值转移的交易网络。
法律:不需要中介的交易验证系统。
区块链的能力=技术+商业+法律。
互联网的前因后事
过去并不总是将来的精确指南,然而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言我们将到哪里去。区块链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发展历史的一部分。它们已经深入我们的世界,无论是商业、社会,还是政府。互联网的发展,也经历了很多只有事后才得以辨认的跌宕起伏和周期阶段。
万维网的出现,标志着1983年互联网开始后的分水岭式的革命性时刻。正是因为万维网,才使得全世界各地的人,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公开、即刻利用信息,以及基于信息的相应服务。
正如现在全球数十亿人连接在互联网上一样,数百万,将来也会有数亿人,和区块链相连接。区块链的传播速度如果超过历史上互联网用户的增长速度,其实也不奇怪。
截至2016年年中,全球74亿人口中的47%能够上网。这个数字在1995年仅仅不到1%。直到2005 年,互联网用户才突破10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可以用疾驰来形容:2002年用户数就超越了固定电话用户数,2013年更是超过了全 球人口数。至于网站总数,2016年稳定在10亿左右。很有可能的是,区块链将发展出多种易于配置的形式,就像在Wordpress或者 Squarespace上发布网站一样。
相比于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它的起点被4个因素提高了:互联网用户、移
动手机用户、网站拥有者,以及任何能够从相互连接中得益并且“智能化”的东西。这意味着区块链不需要寻找新的用户,只要充分利用以上四类用户就足够了。
一个或几个区块链?
区块链没有过去的范例可循。它并不是TCP/IP——互联网网络协议——的新版本,它也不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在2015年,一些单一比特币区块链的拥护者哀叹几种区块链并存的现实。就像互联网一样,区块链被置于单一功能的视角下(比特币大一统主义[2])。的确,只有一个互联网是件好事,因为以后不会有如此大规模传播了,但区块链是另外一回事。区块链更像是建立在网络上的新的协议,就如同万维网通过自身的技术标准,屹立于互联网的顶层一样。
区块链整体可以看作部分是数据库,部分是开发平台,部分是网络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它的多种形式和变化。叠加在互联网顶层的区块链技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区块链可以视为信用层面、交易媒介、安全通道、去中心化功能,以及更多。
即使如此,今天区块链的演进,依然和互联网早期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它们是如何被逐渐接受的。
不要忘了,从1983年互联网出现后,万维网花了7年时间才登场;即使在万维网商业化后,大多数公司也花了 3年时间(大约1994~1997年)才完全认识到它的潜力。毋庸置疑的是,在2015~2018年间,区块链将仍然维持它那半神秘半复杂的面具,正如比 特币用了3年时间(2009~2012年)才为大众所熟知一样。
来源:我是码农,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www.54manong.com/?id=494
微信号:qq444848023 QQ号:444848023
加入【我是码农】QQ群:864689844(加群验证:我是码农)
全站首页 | 数据结构 | 区块链| 大数据 | 机器学习 | 物联网和云计算 | 面试笔试
var cnzz_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cnzz_stat_icon_1276413723'%3E%3C/span%3E%3Cscript src='" + cnzz_protocol + "s23.cnzz.com/z_stat.php%3Fid%3D1276413723%26show%3Dpic1'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本站资源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