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2016年5月初,火币在巴比特论坛发起了一个征文活动[1]——区块链第一书:#我眼中的中本聪和区块链#。活动内容中提到“有独到见解、质量优秀的作品将有机会入选本书,并收录在“大家谈”章节印刷出版。”
征文活动获得了踊跃的投稿,其中一篇“区块链大革命”脱颖而出,它以独到的见解及流畅的文风,获得了一致好评。故笔者收录此文于结语,以飨读者。
区块链大革命
文/魏然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信任
该怎么判断一个人所处的行业呢?主要看“气质”!这并不完全是句玩笑话。我的朋友大多在互联网、金融或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仅从气质上感受一下,便可以发现两者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码农”的标配是T恤和拖鞋,而“金融民工”都是西装革履。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得从金融的本质谈起:金融是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对价值进行交换的活动,而价值交换的前提是“信息”和“信任”。 最原始的交换是以物易物,比如用一头羊换一只鸡,可是供需很难直接匹配,于是人们开始寻找贝壳、金银等作为价值交换的载体。再后来,由于金银等物质携带起 来不够安全方便,纸币及银行应运而生,虽然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由可靠的银行为其背书,一张薄薄的纸也成了价值的载体。到了互联网时代,连纸都变得可有可无了,支付简化成单纯的“记账”行为。 用刷卡、支付宝或Apple pay时,我们并没有付出任何实物,只是云端账本里的数字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金融的演进遵循3个逻辑:①金融创新来源于商业和技术创新;②信息不对 称、分散风险等因素促使金融中介产生,但其物理形态不断演变,最终可能被数字取代;③金融创新的目的是覆盖更多的交易主体,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互联网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最初,它只是信息的搬运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将信息复制到全世界,但无法解决价值转移的问题。互联网所依托的TCP/IP协议不能实现信息确权,这让资产的交换变得很困难。比如,大家可以在网上随意下载mp3格式的歌曲,这使得唱片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在互联网上,若连一首歌曲的产权都无法得到保护,那更不用提涉及更大价值的其他金融资产的转移了。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金融民工都会穿得西装革履,但互联网巨头马克·扎克伯格却仍然穿着T恤拖鞋呢?
金融民工穿西服和银行的楼盖得金碧辉煌的原理是一致的,因为需要增加客户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如果人们不相信银行的偿付能力,可能就会发生挤兑,从而导致银行破产;如果政府没有公信力,法币便会贬值如废纸。这种基于对单点的信任而建立起来的信用共识,逼迫金融中介去维护高大上的形象。
同时,按照金融演进的逻辑,传统的金融中介来源于线下商业活动,最初依赖抵押物来做典当式的借贷,后来随着数据技 术的发展,开始尝试无抵押的消费贷款。然而,这种依靠资产抵押和收入状况来评估信用的模式,使富人、大企业比穷人、初创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金融长期 以来是偏向高端客户的服务业,这也是金融民工打扮得光鲜亮丽的原因。
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会涉足金融呢?因为线上商业场景出现,在主战场上做起金融自然得心应手。其突出优势在于可以依靠 线上数据来低成本地做信用评估。阿里、京东掌握了线上商城的交易数据,可以廉价地为小商户和个人进行信用画像,降低了服务门槛,满足了中低端客户的长尾需 求。这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更亲民的原因所在。
按这种说法,互联网企业不端、不装又劫富济贫的罗宾汉形象跃然纸上。然而,业内的各种乱象却击碎了我们乌托邦式的 幻梦。当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信用数据,而监管又不够给力时,互联网企业也可能依靠强大的信息掠夺能力建立起新的垄断,或变成跑路的P2P平台和贩卖虚假信 息的“恶人”。
由此可见,单纯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去除传统金融中心并不一定就是好事。传统中介和互联网公司在不同的领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金融的完全去中介是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的,发展的趋势应是向开放的多中介和服务型的弱中心演变。
二、互联网革命之路——区块链
自诞生之日起,互联网便被寄予了美好愿望,我们期待代码将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变得程序化和可执行化。于是有人认为,如果互联网企业控制个人数据和信息入口形成新的垄断并取代旧的中心,便是在叛变“革命”,是人性最大的“恶”。
但我认为,这不仅是商业伦理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这些年来,信息互联网赋 予每个网民权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出者,一篇微信文章可以拥有10万+的阅读量,一个公众号可以聚集成千上万的粉丝。阅读、点赞、留言都 是一种公共参与。但由于信息未被确权,流动无据可查,许多罪恶都可以假自由之名而行,而且网络应用层的HTTP协议是中心化的,信息都集聚在公司手里,这 可能造成了互联网巨头的原罪。
当市场失灵时,人们自然会想到依靠监管来维护互联网世界的规范,但依靠第三方监管来维护信息安全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过滤和审查信息的边界常常不由我们控制。要安全还是要自由,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演变至今日,互联网必须要升级成对信息负责,给信息确权的信用互联网,而这个过程不能仅由政府、企业来完成,每个网民都应参与进来,一同决定互联网的前途。
在信用互联网上,每个节点都会成为信用公证员和监督者,而我们需要的是一套类似于互联网协议的制度安排,区块链便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尝试。
2008年11月1日,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这篇报告里,中本聪阐述了他对比特币这一电子货币的构想,而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公共账本。
以区块链为基础,人们正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整套信用互联网治理机制, 包括①工作量证明机制(如果要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需要拥有超过全网51%的算力,这会使得作伪的成本高于预期利益);②互联网共识机制(无需甄别好坏, 以共识来确保正确);③智能合约机制(以可编译的程序代替合同,网络自动执行合约);④互联网透明机制(账号全网公开而户名匿藏);⑤密码学,非对称加密 和公私钥等技术等。
依靠这些制度安排,区块链可以让参与者在不建立信任关系的情形下,通过一个统一的账本系统确保资金和信息安全, 这项技术显然很合金融行业的胃口。利用区块链开源、透明的特性,参与者能够验证账本历史的真实性,这可以规避当前P2P借贷平台的跑路、欺诈等事件;而 且,区块链交易被确认的过程就是清算、交收和审计的过程,可以提升效率。由于所有文件或资产都能够以代码的形式体现,智能合约及自动交易可以在区块链上实 现。最后,区块链比单点中心的容错性高很多,具备安全性。除了金融领域外,区块链还是一个关于信任的底层协议,可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冲击。根据梅兰妮·斯万的观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是货币(如比特币);2.0是合约(如以太坊);3.0是超越金融经济外,特别是在政府、文化、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而在我的眼里,区块链最大的魅力倒不在于其改变世界运作规则的能量,而在于其延展我们个体自由的潜力。
三、区块链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中本聪是谁真的重要吗?在区块链世界的逻辑里,中心、权威、首创者、精神领袖都不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关注区块链的人的动机各不相同,有想靠其投机赚钱的商人,也有金融从业人员与码农极客,还有自由主义者等热爱区块链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人。
信任,其实就是彼此相信对方不会做出伤害到我的欺诈和违约行为。信任的产生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方没有欺诈的动机;二是对方有欺诈的动机却不敢或不愿真的去行动;三是对方不仅有动机,还真的做出欺诈行为,但由于各种原因,不会对我造成伤害。
传统的防止欺诈的方法针对这3个层面布局了一些制度设计。一是防心魔,即靠道德教化,不让你产生违约的动机;而是靠中心化强权,即不管是法律还是暴力,都在提升违约成本而阻止你开展行动;三是外部补偿,如买保险,由第三方补偿来规避风险。
但我们发现,这些制度设计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个人的自由意志。我们得去遵守一些有局限性的“道德规范”,活在他人的评价体系里;我们要依赖第三方权威,否则无人帮我们申冤和规避风险。这依赖的是一种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而区块链技术是对个体自由的极大伸展。个体不仅可以保留欺诈的动机,甚至可以真的采取欺诈行动,然而最后一道防火墙(区块链机制)可以消解节点的欺诈和违约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解除第三方权威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就像听到尼采说“上帝死了”一样令人激动。在19世纪,便有人说:“上帝是一 个无用而且很花钱的假设,因此我们不需要他。”尽管没有了上帝,我们依旧要共同遵循某些规则,只是这些规则不再来源于“超验”的上帝,而是基于对科学和个 人理性的共识。
摆脱对他人的信任而达成合作也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仿佛给“他人即地狱”的困境找到了出口。人在群体生活中为了达 成共识必须主动(基于道德、同情等)或被动(迫于法律、暴力)地妥协。很多公共美德,如“诚信””宽容““互助”,本质上只是为了减少人们在交往中产生摩 擦而进行的制度设计。个人不得不出让一部分自由意志来达成合作。
为了整体的“和谐”,我们都得戴上面具示人。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一个机制,让我们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私心”和“杂念”,在交往中“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呢?
我认为是可能的,在“私心”方面,亚当·斯密假设每个人都只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用的“自私的人”,我们不需要伪装 成“禁欲系”或无私奉献的“螺丝钉”。只要搭建了市场和价格机制这一基础协议,个体就有内生的动力来创造价值。我国的改革开放便是认同了市场这个“基础协 议”的伟大尝试,事实证明“群集智慧”远远超过了“中心智慧”的财富创造能力。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是不是只要能开发出另一套基础协议,便有可能解放人类的“杂念”——主观的道德判断 (Moral Core),我们不必与他人达成价值判断上的共识,也不会伤害别人,更不妨碍整体的合作呢?有无可能不仅消解了第三方权威的背书,也不依赖海誓山盟或“人 品”(一种基于口碑的信用凭证)而实现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呢?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听妈妈的话,做一个讲诚信的好人难道不是我们该做的吗?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善”“恶”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诚信”是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是正确的,道德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等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小村庄里,这种道德哲学上的争论可能毫无价值。但在互联网将全球人类联系在一起,跨国跨 种族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的时代,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道德”“习俗”甚至“法律”都有很大的时代与地域局限性,无法满足大规模的陌生人之间协作的要求。萨特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如果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便不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哪怕我做了恶,也不是出于我自由意志的选择,那么我何罪之有? 必须首先保证人能真实地表达自己,有自由选择和行动的权利,他才能达致“善”或“恶”,否则他只是一个空壳式的道德模范罢了。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 义,取消对个人价值判断的干涉是在恢复人的尊严。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已经没有固定的“好”人的标准,尊重个性化和多元的价值观更为重要。
存在主义进一步说,人在为自己做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其他人做出选择。比如我决定结婚,尽管这一决定只是根据我的 处境和情感做出的,但我不仅在为自己承担责任(Commitment),而且表达了我对婚姻制度的认可,从而影响了他人。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代表一个 “主观性”,而世界便是“主观性”林立的分布式世界。区块链制度保证了每个节点都能平等地参与治理和表决, 当每个人(Person)都成为具备表达和表决权的人(Man)时,由此组成的集合体(Collectivity)也开始富有人性。过去,在提到古雅典的 城邦民主时常要强调其小国寡民的地理特点是实现直接民主的前提,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望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将全世界的人接入网络社区实现 民主投票和协同治理。
在传统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是基本假设,竞争并攫取资源所有权是主题。而如今,认知与资源盈余出现,合作并共享资源的使用权是大势所趋。而共享经济形态急需建立全球性的信用共识,因此我们寻找到人类文明最大的公约数——数学。区块链是一个对人性悲观却非常真诚的协议。既然没有办法逃避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人就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和一切行为”承担责任“,与其信权威、信上帝、信他人,还不如信数学、信自己、信理性。
如果说市场机制这个基础协议解放了个体“私欲”,通过价格和竞争激发了每个节点创造财富的能动性,那么区块链机制这个基础协议便通过分布式的信用公证,使互不信任的节点进行大规模协作成为可能,这可以激发共享经济和协同治理的巨大潜能。可以运用区块链基础协议的领域从经济、金融向政治、社会拓展,比较突出的领域有共享经济、物联网、去中心化社会(DAS)、区块链婚姻认证(可用于有争议性的LGBT婚姻)等概念,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
以婚姻为例,婚姻一般意味着双方通过合约绑定在一起,他们共享账户、地契,通过制定育儿、养老合约等确保未来安全 地在一起。2015年10月,在美国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乐园,全球第一例比特币婚姻被提交到区块链上,誓言被写入文本注释字段,并嵌入了0.1比特币的交易 中,因此将永远记录在区块链账本里。区块链代替了政府的见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公平和自由。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区块链的算法信任只可以用于婚姻合约,却无法保证爱情的忠贞,比如对精神出轨的违约行为它是无能为力的。 世界的实相是流动的事件,而不是静止的物件,一段关系的生灭常断,依赖不同的缘起条件,而人的心理活动(受、想、行、识)更是无常,想签订算法合约来维系 情感关系本就是该破除的“我执”,能在分开之后说一句“爱过”已是仁至义尽。真实的情感交易也许从未发生,所以无法由他人为你见证、盖戳。互联网和人工智 能的确给人类带来很多变革,但问世间情为何物,机器人如何能懂?
参考文献
[1]梅兰妮·斯万.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M].韩锋,龚鸣,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2]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
[3]韩锋.未来区块链银行会是什么样[R].“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前景、挑战与影响”主题论坛,2016.
[4]杨涛.从去中心化金融来看区块链[R].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2016.
[5]谢平,等.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通往理性繁荣[OL].http://business.sohu.com/20140425/n398824348.shtml.
[6]陈龙.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R].第二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2015.
[7]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刘保禧.林夕、填词与佛学[R].林夕X爱情X佛学讨论会,2009.
[1] 引用自http://8btc.com/thread-32885-1-1.html。
来源:我是码农,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www.54manong.com/?id=666
微信号:qq444848023 QQ号:444848023
加入【我是码农】QQ群:864689844(加群验证:我是码农)
全站首页 | 数据结构 | 区块链| 大数据 | 机器学习 | 物联网和云计算 | 面试笔试
var cnzz_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cnzz_stat_icon_1276413723'%3E%3C/span%3E%3Cscript src='" + cnzz_protocol + "s23.cnzz.com/z_stat.php%3Fid%3D1276413723%26show%3Dpic1'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本站资源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