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数字货币产业链
区块链是作为比特币的基础设施而发明的。自此之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产业链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相关产 业形态日渐多元,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技术及市场的发展,利用区块链技术创造的数字货币已不再局限于比特币。不过就目前而言,无论从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全球 影响力还是使用人群来说,比特币都远超过其他的数字货币。因此,本节将以介绍比特币产业链为主,让大家对数字货币产业这个略显神秘的新行业有一个结构性的 了解。
“挖矿”产业
发行是比特币产业的最上游,在这一部分,目前中国的相关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的矿机厂商生产了大部分挖矿设备,中国的矿池集中了全网大部分算力。
1.“挖矿”小史
就像乔布斯重新定义了“苹果”一样,对数字货币爱好者来说,中本聪重新定义了“挖矿”“矿工”“矿机”。比特币的 竞争记账过程是通过节点算力的竞争实现的。这个过程就是常说的“挖矿”,运行这些计算节点的人就是“矿工”,而这些计算的节点、矿工挖矿的工具就是所谓的 “矿机”。
随着比特币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打包区块获得的比特币奖励越来越“值钱”,整个系统的算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挖矿工具随之经过了数次更新换代。
最早的挖矿工具是个人计算机上的通用中央处理器(CPU),较为高端的台式机CPU可以达到大约20MH/s的运算能力(约每秒2000万次哈希运算)。初期,由于挖矿难度非常低,因此普通的计算机也能挖到大量比特币,而那时比特币几乎不值钱。
比特币挖矿类似于一个暴力破解的过程。相比于CPU,独立显卡(GPU)在并行运算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也更 适合比特币挖矿。GPU可以使挖矿速度提升几十乃至几百倍。著名的比特币披萨购买者拉兹洛·豪涅茨(Laszlo Hanyecz)是世界上使用GPU挖矿的第一人[1]。显卡挖矿时代是比特币挖矿历史上最热闹的时期,以至于当时无论线上渠道还是线下卖场,高端显卡全部售罄。
2010年之前基本是CPU在挖矿,全网算力一直在1GH/s以下。2011年开始显卡加入挖矿大军,下半年全网算力一举突破10TH/s,一年增长了10000倍!2012年更是轻松地超越20TH/s!显卡矿机迎来了全盛时期[2]。
随后,专业矿机诞生并占据了挖矿设备的主流位置。很快专业矿机从可编程门阵列(FPGA)过渡到了高效能专用集成电路(ASIC)。而且,ASIC矿机的功能参数也在不断进化,不断有算力更强大的矿机被研发出来并投入市场,同时将挖矿效率低的老矿机淘汰出局。
图片来源:https://www.cryptocompare.com/mining/guides/how-has-bitcoin-mining-changed/
当下,如果不使用专业矿机的话,挖矿事实上已经不可行了。我们简单估算一下,以当前的难度,如果使用CPU挖矿,大概需要昼夜不停地运算150万年才有成功一次的机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对于矿工来说,购买高效率的矿机是挖矿的第一步。
2.矿机江湖
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初期,都有一个各种公司野蛮生长的洪荒时期,矿机制造作为比特币产业链的最上游,自然也不外。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国内外众多参与者轮番上场参与角逐,在比特币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传说[3]。
中国的南瓜张是矿机时代的开创者。在2011年下半年,他推出了第一代FPGA矿机,引起轰动;2013年1月,又推出了首台阿瓦隆矿机(使用ASIC芯片)。后来随着市场竞争和矿机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其他的市场参与者逐渐占据了领先的地位。
目前,矿机制造厂商还有很多家,实力较强的有总部位于旧金山的BitFury和总部位于中国的比特大陆(Bitmain)。其中,比特大陆生产的蚂蚁矿机现在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3.矿场和矿池
随着比特币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挖矿投入的人力、物力不断上升,挖矿行为从早期的单兵作战迅速演化为专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挖矿地点也从“自家后院”转移到“专业矿场”。
参与挖矿的模式也分成了两类,除了掌握较多财力和资源的矿工可以自建矿场,继续单独挖矿外,更多的矿工选择了加入“矿池”,采取联合挖矿的模式。
单独挖矿不需要和别人分享你的收益,但是随着全网算力的不断上升,单独挖矿成功打包区块的概率在显著降低——尤其是在算力不够大的情况下。而加入一个矿池则可以增加竞争胜利的概率,但是收益要在所有矿池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矿池属于矿工的松散联盟,矿工们将挖矿资源汇集在一起,共享算力,同时通过一定的算法,矿池管理者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矿工按各自的算力占比分享挖矿收益[4]。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矿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加入哪一个。一般人可能会下意识地相信更大的矿池,但对比特币系统来讲,选择较小的矿池会更健康,这样可以避免算力集中带来的潜在伤害。
自矿池这种挖矿模式诞生以来,不同的矿池所占的算力比例就一直在变化之中。
人们一直在担心,如果单一矿池所占的算力超过了50%,系统就会面临51%攻击的威胁。Ghash.IO的算力占比就曾短暂地接近50%,之后,很多矿工自发撤离了这个矿池。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单一矿池所占的算力比例过大都是对系统的潜在威胁。
以下是2014年6月不同矿池算力占比的示意图。
以下是2016年4月不同矿池算力占比的示意图。
4.云挖矿
对个人来说,挖矿门槛越来越高。因此出现了云挖矿模式。简单地说,云挖矿就是个人投入资金,然后云挖矿平台帮你完成剩余的其他事情——包括购买机器、运行矿场并进行维护等。一般来说,云挖矿模式包括托管矿机挖矿、虚拟主机挖矿、租用算力挖矿三种[5], 目前,又以租用算力的模式最为常见。云挖矿这种模式可以为普通人解决挖矿技术资金门槛过高的问题,同时为相应平台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因此从商业模式上 来讲,云挖矿有其生存的空间。然而,除了正常经营的云挖矿服务外,这也是最容易滋生欺诈的一种挖矿方式,Hashie.co、 CloudHashing.com等提供的云挖矿服务就是前车之鉴[6]。
交易平台
随着比特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使用,在比特币网络上发生的交易数量也与日俱增。
以下是比特币网络日交易数与市值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随着交易的增多,兑换就成为一个刚性的需求。因此交易所是比特币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比特币短短七年的发展史中,诞生了许多的交易所,其中大部分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消失了。
1.第一家交易所Bitcoin Market
该交易所于2010年2月6日由Bitcointalk的用户“dwdollar”创建,是世界上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但同年6月,由于一些用户的欺诈行为,交易所撤掉了Paypal支付选项[7],随后交易量迅速萎缩,被之后成立的交易所MtGox超越。至今仍不清楚该交易所关闭的具体日期。
2.曾经最重要的交易所MT.Gox
MT.Gox(业内戏称“门头沟”)于2010年7月18日由杰德·麦凯莱布(Jed McCaleb)创建,2011年3月被法国人马克·凯普勒斯(Mark Karpeles)接管。在比特币发展的早期,“门头沟”几乎是唯一的交易所,2011年7月,“门头沟”处理了全世界80%的比特币交易[8]。从2014年2月开始,该交易所暂停交易,关闭网站并申请了破产保护,而85万个比特币(当时估值约4.5亿美元)从用户账户中凭空消失了。CEO马克被日本警方多次传唤,而消失的资金大部分至今仍然下落不明。
3.被黑客攻击的例子
由于比特币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比特币交易所也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最早因黑客攻击而遭受重大损失的交易所 是Bitcoinica,这个交易所于2011年9月8日成立,2012年3月1日由于系统内部出现安全漏洞,超过4.3万个比特币被攻击者窃取。交易所 对此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储备资金足以弥补损失,但2012年5月11日该交易所再次遭遇黑客攻击,导致其立即关闭。之后黑客攻击交易所的事件仍然时有发 生,现在仍在运行的知名比特币交易所Bitstamp就于2015年1月被盗约1.9万个比特币。
4.现在的交易所格局
目前全球依然有数十家活跃的比特币交易所,并且这个行业也一直处在快速的更新代谢之中。
现在占据主要市场地位的比特币交易所有中国的火币网、OKCoin、比特币中国,位于欧洲的bitstamp和btc-e,位于美国的Bitfinex、coinbase和Kraken等。
随着比特币监管政策的逐渐明确,目前位于欧美的交易所在快速走向合规化,对中国的交易所来说,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也是比特币交易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不在交易所内进行,而以 买卖双方私下约定的方式进行的交易。在交易双方对私密性的要求比较高的时候,或是在对比特币不太友好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俄罗斯和委内瑞拉),场外交易往往 成为首选。目前localbitcoins[9]是全球最大的场外交易平台。
钱包与支付
1.钱包
比特币的存储是比特币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环节。随着比特币走出极客圈子,走向普通大众,钱包服务也随之成为比特币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虽然比特币客户端本身就有钱包的功能,但它不能跨平台使用,同时存在钱包的导入/导出对普通用户来说门槛过高的问题。由于区块数据本身越来越大[10],因此将完整的比特币客户端作为钱包使用带来的不便也越来越多。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多种钱包服务,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1]。
网页钱包。网页端钱包的好处是,不管使用什么设备,只要你能上网,就能使用它。而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即将私钥暴露给第三方的风险相对较大。目前主流的在线钱包都使用了加密或者多重签名的措施以获取用户的信任。目前使用人群较多的在线钱包有Blockchain[12]和Coinbase[13]等。
桌面钱包。桌面钱包可以分为全节点钱包和轻钱包,全节点钱包(如bitcoin-core钱包)同步所有的区块链数据(当前在50GB以上),完全去中心化;轻钱包(如MultiBit)只有简化支付验证功能(SPV),只维护与自己相关的区块链数据,使用起来更加轻便。
硬件钱包。硬件钱包是专门用于存储私钥和进行支付的硬件设备,通常为存储大量的比特币而设计,比如Trezor、KeepKey等。
2.支付
随着比特币使用人群的扩大,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微软、戴尔、维基百科、Mozilla、Expedia、绿色和平 组织、新蛋网、Overstock、steam等知名组织和公司以及数以万计中小商家开始尝试接受比特币支付,而他们接受比特币的过程绝大多数是通过比特 币支付商来完成的。支付商将消费者支付的比特币转化为商家接受的法定货币,打入商家的相关账户,同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对于传统行业的商家来讲,这种模式 可以避免比特币行情波动带来的影响。从事比特币支付服务的公司也有很多,其中以BitPay较为领先,这家公司总部位于亚特兰大,成立于2011 年,2015年其日成交额达到了数百万美元。
数据与媒体
比特币系统本质上是分布式账本,对普通用户来讲查阅起来并不容易。因此为用户提供可靠便捷的数据服务也是比特币产业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外的Blockchain.info和国内的Qukuai.com是这方面较为领先的公司。
随着比特币影响力的扩大,全球各种主流媒体持续对比特币进行关注和报道,同时,专注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媒体也应运而生。这些媒体专注于向外传播比特币和区块链的相关知识,报道业内动态和技术发展,消除误解,传播影响,是比特币从极客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其中较为知名的是英文站点Coindesk,它成立于2013年5月,目前是全世界最为活跃的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媒体之一。中文站点巴比特成立于2011年,专注区块链、比特币以及数字货币领域的新闻报道,是中文站点中最具活力的常青树。
小结
本节大致介绍了目前数字货币产业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它们的简要发展过程以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企业。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们只是对这个变化迅速的行业做了一个鸟瞰式的简要勾勒,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
目前整个产业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比特币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实现。尽管接受比特币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但是星星之火尚未燎原。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局面正是资本和人才进入行业抢占有利位置的大好时机。
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比特币和区块链相关的初创企业有近800家,他们拿到的风投资金总计达13亿美元[14],这个数字一点也不弱于当年互联网革命的初期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的重大价值,大量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不断涌现出来。数字货币产业链的发展和繁荣属于未来。
[1] 《加密货币:虚拟货币如何挑战全球经济秩序》吴建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ZSBN 978-7-115-40828-0。
[2] 引用自http://www.pcpop.com/doc/1/1018/1018220_all.shtml。
[3] 国外有一家蝴蝶矿机,出售期货矿机,而期货却遥遥无期;还有烤猫,一度占据矿机市场1/3的份额,最终却以人间蒸发的方式完成最后的演出。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4] 收益分配算法有很多种,包括PPS、DGM、PPLNS等,参见https://www.bitcoinmining.com/bitcoin-mining-pools/。
[5] 引用自http://www.coindesk.com/information/cloud-mining-bitcoin-guide/。
[6] 引用自http://www.8btc.com/bitcoin-cloud-mining-service-craters-how-can- youtell-the-difference-between-a-profit-maker-and-a-ponzi-scheme。
[7] 引用自https://bitcointalk.org/index.php?topic=12678.0。
[8] 《加密货币:虚拟货币如何挑战全球经济秩序》,P74,吴建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40828-0。
[9] 引用自https://localbitcoins.com/。
[10] 现在有几十GB。
[11] 引用自https://bitcoin.org/en/choose-your-wallet。
[12] 引用自https://blockchain.info/。
[13] 引用自https://www.coinbase.com/。
[14] 引用自https://www.venturescanner.com/blog/2016/bitcoin-q2-update-in-15-visuals。
互联网金融
区块链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技术。
互联网金融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和金融已经不再是互相隔绝的两个领域,它们的有些边界已经开始接触并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因此应运而生[1]。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实践和发展,它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界和IT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无独有偶,在国外,金融科技(FinTech)也成为一个热词,金融科技主要是指互联网企业或高科技公司利用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虽然在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形式上,金融科技(FinTech)和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并不完全相同, 但本质上,它们都是新的技术手段和传统金融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涵盖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和核心,现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之外,电子商务公司和IT企业等各类机构也纷纷参与互联网金融创新,演化出丰富的商业模式。事实上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3]。
要正确理解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以下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二是互联网金融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1.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
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变化是形式与手段的变化,而不是内涵或本质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并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比如电子商务与传统生意间的关系:电子商务没有改变交易的本质,但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提升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是新技术条件下金融手段的演化,它并不会改变金融服务的内涵。首先,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变。互联网金融与 传统金融一样,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以服务实体经济。第二,互联网金融不会改变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第 三,互联网金融不会改变金融风险、外部性等概念的内涵。风险指的仍是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 规风险等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依然适用[4]。
2.互联网金融与技术发展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而不是金融自身的发展速度[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的发展,已经开始改变金融业的现状。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向更深入和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理解互联网金融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非常重要。很多人只看到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去改造金融业的机会,却忽视了技术 发展本身的重要性。这会导致一种不好的倾向:拥有互联网金融的思想,但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有些人误以为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能轻易解决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解决的 问题,并且能轻易构建超出自身能力的新型商业模式。实际情况是,以现有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支持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依赖技术本身的发展与成 熟。
互联网金融的演变逻辑与发展阶段
1.演变逻辑
现实中之所以存在金融中介和市场,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摩擦因素造成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将显著降低,互联网金融将逐渐逼近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相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这是金融演变的内在逻辑[6]。
2.信息不对称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所谓信息,就是传播中的知识差,这个差别包括信息的完整度和时间差[7]。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信息的传播渠道,另一个是个体间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个体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存而不论。而信息传播渠道的进步(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则一直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金融的本质在于资金的融通。然而,在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的特征。信息不对称存在于传统金融业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的参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常见的情况是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8]和道德风险,比如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违规经营,或者企业骗贷、银行惜贷等。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和货币市场的无效或低效运行,加大金融风险。
信息是否对称直接制约市场的效率,应该说,互联网金融无法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它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而目标则是信息的高效流通。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意义是改善传统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都在走向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和创新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到我国,由于现有的 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些低效或扭曲的因素,因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比如,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贷需求,老百姓的投资理财需求也得不到有 效满足,股权融资渠道不顺畅等。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演化出多种商业模式,比如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移动与第三方支付、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众 筹融资等。
3.发展阶段
谢平等人所著的《互联网金融手册》第一章开篇就提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前瞻性概念”,同时给出了关于未来的预测: “我们乐观地估计,互联网金融还需要20年才能成形,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而不是金融自身的发 展速度。我们预计,20年后,互联网技术将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降低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二,20年后,伴随着互联网 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将成为社会主流,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将极大地影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
我认为,理解“前瞻性概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以20年后才能成形的预测来看,目前互联网金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
1.现阶段的认知误区
最近几年兴起的P2P网贷被很多人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不过这些新崛起的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民间金融的 互联网化,并且很多平台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及成熟的风控体系,反而暴露出了更大的风险。这不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征,也完全不能代表互联网金融的发 展方向,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公司把民间灰色金融的问题移到了线上,而且波及了更多的人群(强大的渠道优势)。原本线上平台能够降低成本,就是因为减少了一些监管、托管和风控成本,现在由于环境的复杂化,各种监管的介入导致成本与传统方式几乎无异了。
2.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矛盾
传统金融体系是典型的中心化结构,而互联网则在推动着金融体系的重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成为趋势。然而目前的现 状是,我们既想实现去中介化,但又缺乏去中介化的核心技术基础保障。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目前的核心矛盾是:理念和商业前景已经得到了普遍接受,但技术基 础还不足以支持其实现自身的理念。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我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的中心化机构,实现更高的信息透明度和效率,但互联网金融 服务的提供者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依旧无法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甚至有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既做不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同时又缺乏传统中心化机构的信 用保障及风控能力,导致尝试这些平台的消费者要冒更大的风险。最近,美国最大的P2P借贷平台Lending Club就因为违规操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股价一周之内暴跌40%以上。而国内P2P平台的跑路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区块链对当前金融行业的价值
区块链能帮助金融行业有效地提升效率和降低风险。借助区块链对金融行业内部应用场景进行改造能带来诸多好处,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9]:一是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二是降低风险。
·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减少多方沟通成本,譬如证券交易市场往往需要中央结算系 统、证券公司、交易所和银行等多方参与和协调,成本过高,而区块链可以通过多重签名等技术实现一条龙服务,且信息可以共享,提升整个业务的协作效率;②减 少人工劳动,提高自动化程度;③更快的结算周期,区块链交易被确认的过程就是清算、结算和审计的过程;④保存监管记录和审计痕迹,为监管、审计等提供便 利。根据Santander InnoVentures的报告估计,到2020年,区块链可减少基础设施成本150亿~200亿美元。
·降低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交易确认即完成清算和结算,因此大大降低了交易对手风险;②区块 链将交易过程数字化,且进行完整记录,能有效控制欺诈、手工输入错误等操作风险;③由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和共识机制的存在,也减少了金融企业受黑客攻击 等系统风险。
区块链将为互联网金融的腾飞奠定技术基础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将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核心矛盾,并为行业未来的腾飞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为一个透 明、可靠、去中心化的价值传输平台,区块链将进一步降低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提升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移除金融服务双方对过多中 间机构的依赖,加速金融交易的完成,同时降低交易的成本,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金融业的面貌。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即使在大家普遍认为区块链最能够发挥核心作用的金融领域,区块链也绝非万能的,它能解决的 仅仅是底层交易的成本与效率问题。比如,区块链不能消除金融领域的固有风险。不过,基于区块链所产生的信用记录数据,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 域的深入发展,将能有效提高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效率。
在面对区块链技术时,前瞻性的公司会将新技术融入他们的业务。如果金融从业者对区块链技术缺乏理解,不能认识到其 颠覆式的潜力,那么他们将会在未来的变革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金融业应该早做打算,来应对这个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的威胁与机遇。区块链行业的很多 初创企业(如R3CEV)都在尝试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这可能会加速金融业的“创造性破坏”。
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核心阻碍,在于基础设施不够成熟。也就是说,就当前而言,它给金融业带来的实际价 值还没有那么大。但它已经给金融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区块链技术的演进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我们有能力从本质上提升金融业的 效率,创造新的价值连接方式和商业模式,这不仅仅是改造或替代现有的系统,而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未来。
[1] 这个概念是谢平等人在2012年提出的,见《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载于《金融研究》,2012(12)。
[2]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ISBN 978-7-300-19075-4。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必定相等的情况。
[3] 《互联网金融手册》,P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0-19075-4。
[4] 《互联网金融手册》,P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0-19075-4。
[5] 《互联网金融手册》,P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0-19075-4。
[6] 《互联网金融手册》,P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0-19075-4。
[7] 谢康,《信息经济学原理》,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P14-15。
[8] 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9] 中金公司,《区块链:改变金融业基础架构》。
物联网与共享经济
物联网将会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激动人心的应用领域之一。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从1995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运作,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中,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然而,在我看来,互联网带给人类社会的改变才刚刚开始,这估计会令不少人感到惊讶。物联网,这个在商业界备受关注而对于公众来说略显陌生的词汇, 会将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向更高的层级推进,人类社会与数字世界将互相融合甚至难以区分。
不得不说,物联网这个词给人带来了不少陌生感,人们并不会很容易地将其与互联网联系起来,甚至一些人会误认为这是 指物流行业的技术。而其英文名称就好理解多了:Internet of Things(IoT)。物联网的概念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凯文·阿仕顿(kevin Ashton)提出[1]。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中, 我国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 一种网络。在物联网时代,能接入网络的不仅仅是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还有汽车、健身设备、锁具、交通摄像头甚至你能想到的一切。
物联网的定义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其 二,该网络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连。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 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从所有权到使用权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租赁行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模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如果想获得某个物品的使用权,绝大多数情况下 要事先获得它的所有权。而共享经济的实质则是将人们进行交易的重心由取得物品的所有权向取得其使用权转移。物品使用权的灵活转移可以更充分地提高物品的利 用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促进经济更高质量地发展。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一种点对点的分享产品或者服务的使用权的经济模式[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一步向物联网的过渡,共享经济拥有了可以爆发的技术基础。2013年3月9日,《经济学人》杂志在其封面文章第一次详细描述了“共享经济”[4]的场景,如今,出行住宿用Airbnb、用车用Uber,一个共享经济的时代正在来临,并且将重塑现在及未来的商业格局。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由所有权向使用权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经济效率提升的内在要求,而技术的发展水平则限制着共享经济 能达到的高度。在现有的互联网条件下,共享经济的爆发仅仅是个开始,物联网的发展将成为拓展共享经济边界的原始技术驱动力,将使分享变得更加可靠、经济、 便捷。甚至,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预言,物联网与共享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一个零边际成本社会的诞生,我们熟知的资本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5]。
物联网与共享经济面临的核心困难
在我看来,目前物联网与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困难不在互联网、传感器等基础设施,而是来自数据层面的挑战。我们可以从数据的存储与流动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数据的存储。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而互联网上的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网络窥探是层出不穷的,这些问题已经给很多人造成了困扰。而如果每个人和物都连接入网的话,我们要建立怎样的界限才能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权?
“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无法在透明度和隐私权之间实现适当的平衡,那么物联网的发展可能放缓,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6]
第二,数据的流动。首先看一看我们目前使用的支付清算系统的处理能力:Visa最新的实验室测试数据是5.6万笔/秒,实际应用中,Visa的处理峰值为1.4万笔/秒;2015年“双十一”,支付宝撑起了8.59万笔/秒的交易峰值,这被看作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在物联网与共享经济的时代,各种产品都接入一个庞大的智能网络,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产品使用权的流转,甚至网 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产品都可以同时承担交易对象和交易发起者的角色。因此,交易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购买一辆汽车(取得所有 权),那么在用它代步的这段时间里,交易一次就够了,而如果仅仅是获得流转中的使用权,那么我们需要每使用一次就进行一次交易。因此,物联网中会产生天文 数字的交易频率和交易数量,相关的清结算系统要分秒不停地顺畅运转,这无疑会对相关的基础设施提出极大的挑战。这将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复杂到任何一个中心 化的机构都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
当区块链遇上物联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马上能够看出,区块链的特点恰好能够解决物联网面临的核心困难,从而成为构建新一代的万物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在物联网时代,较之现在,接入网络的节点数量会出现极大的增长,因此,未来的物联网一定是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进行信息和价值的交换,必然需要可靠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价值传输网络。
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可靠的数学加密算法保护用户的隐私。区块链将使设备实现自我管理和维护,使整个系统变成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实现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的价值传输,可以实现安全的分布式数据分享,进而构造出一个健壮且可扩展的物联网。
IBM是最早宣布区块链开发计划的公司之一,他们在多个不同层面进行了区块链的研究与合作。2014年8月,IBM发表了一份报告[7], 指出区块链可以成为物联网的最佳的解决方案。2015年1月,IBM宣布将与三星联合打造ADEPT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物联网。 ADEPT平台由三个要素组成:区块链(智能合约)、Telehash(P2P信息发送)和BitTorrent(文件分享)。通过该平台,两家公司都希 望带来一个能自动检测问题、自动更新、不需要任何人为操作的设备,这些设备也将能够与其他附近的设备通信。2015年8月,区块链物联网项目 Filament获得A轮融资500万美元。Filament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艾瑞克·詹宁斯(Eric Jennings)谈到,Filament是一个使用比特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物联网软件堆栈,能够使公共分布式账本上的设备拥有独特身份。通过创建一个 智能设备目录,Filament的物联网设备可以进行安全沟通、执行智能合同以及发送小额交易。鉴于这一设想,詹宁斯认为他的项目与ADEPT项目在本质 上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它将针对工业市场,使石油、天然气、制造业和农业等行业的大公司实现效率上的新突破。
[1] Kevin Ashton, “ That‘ Internet of Things ’Thing ”, RFID Journal, 22 June 2009.
[2] 引用自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8.htm。
[3] 引用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aring_economy。
[4] 引用自http://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573104-internet-everything-hirerise-sharing-economy。
[5] 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
[6] 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
[7] 引用自http://www-01.ibm.com/common/ssi/cgi-bin/ssialias?infotype=PM&subtype=XB&htmlfid=GBE03620USEN#loaded。
新一代基础设施
新一代的基础设施是当前区块链行业最为重要的机会。
在社会和经济生活领域,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核心公共服务的系统,这些基础设施往往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若没有它们,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就难以开展。基础设施通常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
区块链行业目前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基础设施还远未成熟,因此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应用和商业模式常常面临难以开 展的窘境。虽然价值互联网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但到来的步伐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在区块链与各行业深入结合、产生改变金融与经济格局的巨大影响之前,当前最 为重要的机会无疑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标准问题。在互联网早期,如果没有ISO、IEEE、W3C等这些组织对于标准建 立的推动,大家的协议将很难统一,互联网也不会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而未来区块链的标准将会类似于互联网,它不是一个协议,而是一组协议,并且持续不断地 进行丰富及改进。
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只要是和价值有关的信息,都和区块链有天然的亲和性,可以结合在 一起发展出新的方式来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由于行业及领域的不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未来的价值互联网不可能是“某一条” 或“某一种”区块链可以涵盖的,它必然是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很多区块链共同形成的一个生态体系。
谈到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具体内容,我认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区块链的研发与构建,这里的区块链是指适用于不同目的或不同行业的各种类型的区块链;另一类是区块链间的连接设施,这些设施可以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联互通,让价值可以自由流动。
多样化的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不同场景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一条区块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显然, 如果一条区块链上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将会使得其复杂到不可维护,从而严重降低可靠程度。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条区块链承载了各种类型的数据,也将会使其数据 量过大,导致去中心化严重受限。因此,多样化的区块链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代表的公有链。比特币区块链是一个典型的应用于数字货币的区块链系统,为比特币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之后产生的莱特币、狗狗币,其背后的区块链都是对比特币区块链的模仿。
最新崛起的以太坊是另一个典型,虽然其背后的区块链同样是公有链,但其目的并不是发行及运行一个数字货币系统,而是实现一个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平台。
而私有链则是最近一两年发展最为迅速及活跃的区块链类型。R3CEV是一个典型的构建私有链的公司,其发起的银行联盟的目标是制定银行间的清算标准,目前已经有40多家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型银行加入。
区块链间的连接设施
区块链未来的复杂性并不是体现在任何一条区块链本身,而是体现在由区块链组成的层级结构中。而创建层级结构所依靠的基础设施,则是当前区块链基础设施中另一个关键的类别。
侧链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连接设施,这个概念最早由Blockstream公司提出,目标是构建可以让数字资产在不同区块链间自由转移的技术。他们在2014年发布了侧链技术的白皮书,并于2016年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商业化侧链。
正如同多样化的区块链一样,随着技术的演进与发展,未来区块链间连接设施的技术理念及运作方式也将是多样化的,不同形态的连接设施满足不同种类的连接需求,从而构建起真正的区块链生态体系。
本章结语
“区块链+”的时代正在到来。
区块链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价值互联网。而未来价值互联网所影响的行业及领域将远远超出本章所介绍的范围。于是在本 章的末尾,我们提出“区块链+”的概念,希望以此表明,区块链并不是一项普通的技术,不仅仅是带来一个行业的变革或是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它是类似互联网的 一种颠覆性技术,将以基础工具或基础设施的面貌出现,拥有影响乃至颠覆所有行业和领域的潜力。
2015年3月5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 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 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自此以后,“互联网+”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区块链+”是“互联网+”的升级版,它基于“互联网+”,正在试图进入各个行业,并将对未来经济产生巨大的影 响。在我看来,“区块链+”的实质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让市场交易的去中介化成为可能,进而带来交易效率的提升及社会成本的 下降,并为市场经济中的各个行业与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
来源:我是码农,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www.54manong.com/?id=681
微信号:qq444848023 QQ号:444848023
加入【我是码农】QQ群:864689844(加群验证:我是码农)
全站首页 | 数据结构 | 区块链| 大数据 | 机器学习 | 物联网和云计算 | 面试笔试
var cnzz_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document.write(unescape("%3Cspan id='cnzz_stat_icon_1276413723'%3E%3C/span%3E%3Cscript src='" + cnzz_protocol + "s23.cnzz.com/z_stat.php%3Fid%3D1276413723%26show%3Dpic1'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本站资源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