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论语之道

726 人阅读 | 时间:2021年12月09日 11:09

一.天地之道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请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呢?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我们又该如何借用《论语》的智慧,来化解我们心中的浮躁和烦闷?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论语》又会给我们哪些温馨的劝导?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二:处世之道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内心最本性的理解。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和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呢?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三:《处世之道》。

三: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

  但还有三种坏朋友。这就叫损者三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便辟,是指朋友脾气特别的暴躁,点火就炸。善柔,特别优柔寡断,什么事琢磨,这件事还不行,你再等等看看吧,等着等着机会就过去了,韩国有一个比喻特别形象,说机遇这个东西它长得很怪,它前脸长满了头发,后脑勺是秃子,所以这东西它迎面向你走来的时候你永远看不清他是谁,等到你知道他是谁,你伸手一抓他后头没头发已经过去了。所以过分优柔寡断的人也不是好朋友。第三种,这是人格上最坏的,友便佞,就是那些谄媚的,奸佞的,心存阴谋的,这样的一些小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达到个人目的这种人,可千万不能交,表面看起来他给你谋个一官半职,他分你点不义之财,但是你的前途充满了荆棘,跟这种人断然不能在一起。

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益友和损友呢?益友和损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五:《交友之道》。

四:君子之道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

五:心灵之道

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么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们遭遇不得意之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于丹教授讲了几个小故事,一个女孩子因为她母亲在治牙时突发心脏病去世而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40年后她居然死在牙医准备为她治牙之前。而另一个认为自己非常寒碜、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只因为一个头花,竟突变成一个快乐骄傲的小公主。还有一个毫无武功的日本茶师,用自己从容勇敢的内心,战胜了一个嚣张的日本浪人。这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往往感到无力应对。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来自ZhiKuGroup博客作者没文化的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ZhiKuGroup博客,欢迎分享。

评论专区
  • 昵 称必填
  • 邮 箱选填
  • 网 址选填
◎已有 0 人评论
搜索
作者介绍
30天热门
×
×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
会员登录
新用户注册
×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