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每日守着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守者一群懵然无知的小孩子,这是霍尔顿,《麦田里的守望者》中16岁主人公的理想。这“理想”在某些人看来简直是幼稚可笑的。
对真正品质的追求,总是被笑成不切实际,不求上进。正如霍尔顿所说:人们就是不把真正的东西当东西看待。一个人的价值就体现在:物质上的丰厚,人前的趾高气扬,所以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名逐利,蜗牛角上较雌论雄。可是能被你抓在手里的多半不会是真正的东西,它们今天能在你手中,明天许又是他人掌中之物。过于强烈的物欲会侵入你的精神领域,最终你的生活竟只是一只外形美观的贝壳,当中却空无一物,一个浪头便能将它卷走,一个拳头便能将它握碎,而你真正的生命早已消亡了。
回首霍尔顿的理想,你不得不钦佩那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的人生意境。麦田里的世界纯朴纯真,善良无欺。金黄的麦穗构成你的生活空间,孩童们稚嫩的声音令你忘情地与这些小天使们同乐,柔柔的和风将你的心托起,带向湛蓝的天际。此时你心底的声音会甜蜜地告诉你:这才是心灵真正的百草园。能成为一个忠诚的麦田守望者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它守住了自我,守住了本性。这种东方式的哲学人生植根于一个美国少年的心中,实在颇耐人寻味。
那么,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观其外貌,似乎是一个放任不羁、满口脏话,爱粗野地倒戴鸭舌帽的坏男孩。然而这便是那个虚伪丑陋的世界给予他的。那些与他同龄的少年早已不幸地将纯真出卖,浊臭熏染。霍尔顿有幸还未沉沦到这样一个地步。他的心中还有良知,还有对真诚强烈的渴望。他不甘心向这虚伪的世界屈服,但也无力自拔,他只能孤独执拗地拽住那根生命的稻草,他太无助、太苦闷了。这使他产生了逃离这个现实世界的想法,到穷乡僻壤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安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不由使我联想到了中国古代道家鼻祖:老子。老子的人生观便是一种内倾式的、艺术化、浪漫化的人生:闲云为友,风月为家,栖恬守逸,抱拙守朴。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使他们将希冀投之于山林,投之于自然,投之于本性的回归。心灵重归家园,人性与天性互汇合一,也许这样的人才是做回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使个人凌驾于四海之上,尘芥之外,陶然悠哉。
小说最后的那一场倾盆大雨畅快淋漓,它冲刷了所有的郁闷。少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自己的妹妹一圈圈地转着童年时便最爱的木马。他浑身湿透,脖颈上、裤子上———然而他是那样地快乐,真正的快乐。兴许这便是上天能够给予他的唯一的自由与放任。
人无法彻底地投身于自然真境中,上天能给你的只是一场雨,透彻心扉。然后再一次将你推入生活的激流中。
命运让一颗纯洁易感的心灵去领受世间猛烈的撞击,霍尔顿最终躺在了精神病院,成了这个白色世界的守望者。他的悲哀终于走到了枯竭的尽头,他又回到了自己无知无识的幼年,自然之母在那儿微笑地迎候着他。
而守望依旧是那不老的传说,永恒的梦想
评论专区